少林寺前方丈释永信如今可谓是彻底栽了,而这其实一点也不让人意外。历史上,像释永信这样身居高位的“大和尚”屡见不鲜配资方案,然而,若将其与历代其他僧人相比,他的敛财手段实在显得微不足道。
追溯至梁武帝萧衍的普通八年(即大通元年),他改元的背后,亦有“高僧”指点:“上作同泰寺,又开大通门以对之,取其反语相协。上晨夕幸寺,皆出入是门。辛未,上幸寺舍身;甲戌,还宫,大赦,改元。”这里的“上”是指皇帝,萧衍于公元527年脱去帝王黄袍,披上袈裟,从此迈入了宗教界。大通三年(529年)至太清元年(547年),萧衍先后四次“舍身为僧”,朝廷每次都花费巨资赎回他——第一次的赎金不详,第二次一亿,第三次两亿,第四次一亿,总额至少四亿钱。
然而,作为一位出家人,这些钱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呢?这一点笔者一直没有弄明白,直到看到《水浒传》中的海阇黎裴如海,和《聊斋志异》里的“金和尚”,才似乎有所领悟。施耐庵在描述裴如海时写道:“原来但凡世上的人情,惟和尚色情最紧。”这话虽然有些刺耳,但也道出了某些僧人“专注”世俗欲望的一面。施耐庵所描绘的裴如海,貌似能够兼具潘安的英俊、邓通的财富和聪慧,所有这些优点无疑能让他在世俗社会中游刃有余。
释永信的外貌倒也不算丑,若按现代标准来看,他的外形甚至算得上有些吸引力。这让我不禁想起综艺节目中巴克利调侃奥尼尔的话:“人们总说‘他很帅’,但其实他不帅。我认为,拿到三四五亿美元,谁都会变得很帅。”在某些眼里,释永信或许的确是“帅”的,他不仅拥有财富,还有广泛的社会关系。多年前,尽管有举报,但他依然毫发无损,甚至连一把伞都能撑起天。
展开剩余46%施耐庵对释永信这类不守清规的“大和尚”也有一番评论,虽为讽刺,但同样适用于释永信:“眉眼传情意不分,秃奴绻恋女钗裙。设言宝刹还经意,却向僧房会雨云。”这番话一语双关,揭露了某些“高僧”生活的堕落与放纵。
裴如海的结局大家都清楚,水浒传中的石秀在夜里将其残忍杀害,成为轰动一时的丑闻。施耐庵的讽刺不仅局限于《水浒传》中的人物,历史上同样有许多“高僧”身陷“丑闻”,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斩杀唐三藏的徒弟辩机和尚。据史料记载,辩机和尚曾因盗窃事件而被李世民腰斩,虽然他是高僧,但在情欲面前也无法自持。
唐朝时期,薛怀义也是一个争议人物,他不仅是白马寺的主持,还兼任军职。即使是武则天的亲信,他的行为依然引发了不少争议。最终,他被乱拳打死,这一结局也让许多人看到了“恶僧”往往难有善终。
历史上,类似释永信、裴如海、金和尚这样真假难辨的大和尚不在少数,甚至连一些所谓的“有道高僧”有时也难免为情欲所困。唐朝的辩机和尚就以“盗窃”事件和情欲问题暴露了他一系列的不正之风,这也导致他最后的悲惨结局。
可以说,释永信并非孤例,历史上不乏此类人物。面对如此情况配资方案,我们不禁要问:如果释永信的问题已经持续多年,为什么直到现在才被揭露?如果调查结果证明他也犯了和裴如海、辩机、薛怀义一样的戒律,他应当受到怎样的惩罚呢?
发布于:山东省源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